【位置、范圍和面積】汕尾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沿海,蓮花山南麓,珠江三角洲東岸,東臨揭陽市惠來縣,西連惠州市惠東縣,北接梅州市五華縣和河源市紫金縣,南瀕南海,臨紅海灣和碣石灣,總面積4865.05平方公里(包括深汕特別合作區(qū))。大陸沿海岸線(包括深汕特別合作區(qū))長455.2公里,占全省岸線長度的11.1%。大陸架內(nèi)(即200米水深以內(nèi))海域面積(包括深汕特別合作區(qū))2.39萬平方公里,相當于陸地面積的4.5倍。
【地貌】汕尾位于蓮花山南麓,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,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(jīng)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。由于歷次地殼運動形成褶皺、斷裂和火山巖隆起的影響,汕尾市形成了山地、丘陵、臺地、平原兼有的復雜地形地貌。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,山巒重疊,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,最高峰為蓮花山,海拔1337.3米,位于海豐縣西北境內(nèi);中部多丘陵、臺地;南部沿海多為臺地、平原。全市境內(nèi)山地、丘陵面積比例約占總面積的43.7%。
【地質(zhì)】汕尾市主要深、大斷裂有:蓮花山深斷裂帶和潮安—普寧深斷裂帶。蓮花山深斷裂帶:沿蓮花山山脈向東經(jīng)梅縣進入福建,向西至惠東,分別于大亞灣、深圳灣入南海,呈北東向延伸,省內(nèi)長約500千米,是廣東主要斷裂帶之一,具有多旋回活動特征,第四紀以來有活動表現(xiàn)。潮安—普寧深斷裂帶:見于饒平、潮安、普寧、陸豐一帶,呈北東向延伸,省內(nèi)長達210千米。該斷裂形成于侏羅紀晚期,近期仍有活動。地層相對較簡單,主要發(fā)育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,包括侏羅系(J)和三疊系(T)。侏羅系(J)的侏羅系上統(tǒng)高基坪群上亞群(J3b)主要見于深汕特別合作區(qū)、海豐赤石-內(nèi)碗窯-黃山洞水庫一帶,海豐鲘門、觀媽山、麒麟尾以及陸豐縣尖峰峒一帶,其他地方有小片出露。巖性為流紋質(zhì)巖類、英安巖及其火山碎屑巖夾砂頁巖,厚約1280-8460m。三疊系(T)的三疊系上統(tǒng)-侏羅系(T3-J)主要見于海豐、陸豐局部及陸河北部小片出露。巖性為礫巖、砂礫巖、粉砂巖。
【氣候】2022年,汕尾市呈現(xiàn)“氣溫略偏低,冷暖波動大;雨量偏多,極端強降水多;初臺偏晚,大風影響輕”的氣候特點,整體氣候年景偏差。汛期為3月24日—10月26日,汛期總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%。全年共6個影響熱帶氣旋(含1個熱帶低壓),沒有臺風在汕尾登陸,大風影響輕。據(jù)三防部門統(tǒng)計,2022年氣象災害導致汕尾市的直接經(jīng)濟損失共1.8067億元,少于過去6年因災經(jīng)濟損失平均值(6.4億元)。全市無人因氣象災害死亡。
氣溫 氣溫略偏低,冷暖波動大。2022年,全市年平均氣溫22.6℃,較歷史同期(22.8℃)偏低0.2℃,比2021年的23.3℃低了0.7℃。其中,汕尾市城區(qū)年平均氣溫23.1℃,較常年略高0.3℃;海豐縣年平均氣溫22.4℃,較常年偏低0.5℃;陸豐市年平均氣溫22.4℃,較常年略低0.3℃;陸河縣年平均氣溫22.9℃,與常年持平。多個月份的平均氣溫較常年顯著異常,其中2月、5月、12月氣溫偏低2℃左右,1月、3月、11月氣溫偏高1℃以上。
歷年最多的高溫天數(shù)。2022年的平均氣溫雖較常年值偏低,但年內(nèi)高溫頻發(fā),各地高溫天數(shù)達2~19天,全市平均11.3天,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年最多。其中,汕尾市城區(qū)高溫天數(shù)2天(歷年最多為3天);海豐縣高溫天數(shù)19天,為歷年最多;陸豐市高溫天數(shù)13天(歷年最多為2017年的16天)。
降雨 雨量偏多,極端強降水多。全市年平均雨量2715.9毫米,較常年同期2173.5毫米偏多25%,幾乎是特旱的2021年雨量1406.7毫米的2倍;其中海豐縣年雨量3610.2毫米,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年第三高,僅次于1997年和2006年。全年共發(fā)生5場特大暴雨,為歷年罕見。其中3場在海豐縣境內(nèi),2場在汕尾市城區(qū)捷勝—紅海灣遮浪一帶。全市各縣區(qū)2022年最大年雨量站分別為:海豐海城3610毫米、紅海灣遮浪3168毫米、陸河水唇3165毫米、陸豐大安2923毫米、汕尾城區(qū)捷勝2337毫米。共有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的年雨量超過3000毫米(海豐海城、梅隴、城東、平東,陸河水唇,紅海灣遮浪)。
臺風 2022年共有6個熱帶氣旋影響汕尾市,分別是3號“暹芭”、無名熱帶低壓(8月3—4日)、7號“木蘭”、9號“馬鞍”、20號“納沙”、22號“尼格”。初臺“暹芭”于7月初影響汕尾市,時間偏晚。全年無臺風正面襲擊汕尾市,但8月初有1個熱帶低壓在惠東沿海登陸。熱帶氣旋對汕尾市總體影響較輕,以降雨影響為主,大風影響輕。
初臺“暹芭”。6月30日—7月7日,汕尾市相繼受2203號臺風“暹芭”的外圍環(huán)流和后續(xù)西南季風持續(xù)影響,出現(xiàn)強降雨過程,降雨具有“持續(xù)時間長、短時雨勢猛、累積雨量大、影響范圍廣、致災風險高”的特點。全市平均雨量283毫米,最大累積雨量為海豐海城鎮(zhèn)616毫米。臺風“暹芭”7月初給汕尾市中南部地區(qū)帶來明顯的大風天氣,各地普遍有7~9級陣性大風,最大風力為汕尾市城區(qū)銅鼎山28.8米/秒(11級)?!板甙拧笔墙?0年來登陸廣東的最強南海“土”臺風,同時也是2022年對汕尾降雨影響最大的臺風。
8月初熱帶低壓。8月初南海熱帶低壓為近年來登陸點最靠近汕尾的熱帶氣旋。該低壓8月3日在粵東近海生成后,于4日09時40分在惠東縣、深汕特別合作區(qū)交界沿海地區(qū)登陸,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6級(13米/秒)。該低壓是自2017年臺風“瑪娃”以來,登陸點距離汕尾市最近的熱帶氣旋。受其影響,8月3—5日汕尾市出現(xiàn)強降水,全市平均累積雨量117毫米,最大雨量為陸豐橋沖257毫米。另外,陸豐市金廂、橋沖、河東等鎮(zhèn)和汕尾馬宮江牡島錄得8級大風。
“納沙”和“尼格”。10—11月的兩個秋臺風“納沙”和“尼格”疊加冷空氣共同作用,給汕尾市陸地和海面帶來長時間的大風影響。2220號臺風“納沙”與汕尾最近距離雖超過400公里,但其疊加冷空氣仍給汕尾市陸地和海面帶來了長時間的大風影響。全市共1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錄得8級以上大風,且陸地7級以上大風長達74小時。外海陸豐石油平臺(距海岸線125公里)錄得最大13級陣風(37.5米/秒),陸地最大陣風為汕尾紅草鎮(zhèn)9級(22米/秒)。雖然“納沙”大風影響重,但未帶來強降雨,汕尾市僅普降小雨。2222號臺風“尼格”于11月3日04時50分在珠海市沿海地區(qū)登陸。受“尼格”和冷空氣共同影響,10月30日—11月3日汕尾出現(xiàn)了持續(xù)5天的海上大風(陸地大風也持續(xù)了4天),其中外海陸豐石油平臺錄得最大13級陣風(41.3米/秒),陸地最大陣風為陸豐金廂鎮(zhèn)10級(25.5米/秒)。受臺風倒槽影響并經(jīng)飛機增雨作業(yè),汕尾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,雨勢平緩,較好地緩解了秋旱。
【災情】2022年,汕尾市出現(xiàn)了20年來最強5月強降雨和歷史性“龍舟水”(雨量較常年偏多73%)。汛期內(nèi)共受到16輪強降雨(其中包括5場特大暴雨)襲擊和“暹芭”“木蘭”“馬鞍”“納沙”“尼格”等5個臺風影響。致災事件發(fā)生在5月10-14日、6月6-11日、6月12-19日期間,主要為強降雨及其引發(fā)的城鄉(xiāng)內(nèi)澇、中小河流洪水、堤圍決口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所致,經(jīng)統(tǒng)計,全市受災人口共14926人次,農(nóng)作物受災面積4899.25公頃,直接經(jīng)濟損失1.8067億元。全年無人員因災死亡。